bet36体育在线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动态 > 厅属单位

延长时间,打破空间,让展品“活”起来——浙江自然博物院召开“24小时博物馆”运营模式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9-23 18:25

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来源:

访问次数:

打印

9月20日,暨“24小时博物馆”试运营100天,浙江自然博物院召开了“24小时博物馆”运营模式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博物馆界专家学者,院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等近30人参会。会议听取了“24小时博物馆”试运行100天以来的总结和数据分析,共同探讨“24小时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

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了对“24小时博物馆”试运行阶段成果的肯定,对“24小时博物馆”的定位、含义及其后续运营的理念与实践做法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龚良认为“24小时博物馆”的定义要体现六个方面,第一是昼夜的时间,不只是夜间模式;第二是内容多样性,要突出个性特色品牌;第三是包括展览在内的文化产品参与性互动性;第四是适合青少年课外参观时间;第五是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第六是有第三方参与运营。他提出“24小时博物馆”的运营要做好以下五点,一是原则上不大量增加成本,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二是注重在地性,展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展品;三是注重文旅融合,开发丰富的研学活动;四是自觉承担责任,探索合适的第三方运营模式;五是和周边环境相融合,探索融合夜间消费街区和社区。

上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专委会主任胡江认为,“24小时博物馆”具有很好的原创性,文旅融合的综合服务性,博物馆第二教学职能的优化赋能性和让文物标本活起来及自然与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他将“24小时博物馆”定义为在3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非全天展示,而全功能开放,以标文(说明)、影像、互动体验、数字教学和以公益性为主,兼顾经营性的运行模式。同时在有限的空间结合多样化科普内容和元宇宙数字展示,自助式文创、自助式动手体验等多种手段,全力打造一个突破时空限制,创新陈展形式和提升城市文旅软实力的新概念博物馆。他期待“24小时博物馆”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活”起来的文物和“活”起来的美好生活。

中国文物报李文昌表示,“24小时博物馆”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非常有意义,但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明确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城市文化新空间、博物馆服务社会新作为;二是要满足特定观众的文化需求,特别那些喜欢夜间消费的观众需求,让他们感受与白天参观不一样的体验。“24小时博物馆”运营也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安全和成本问题,这是可持续的基础,如可以尝试用机器人服务代替人工;二是明确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服务内容,如具有夜间特色的研学活动、品牌活动,既满足观众需求,又可带动夜间经济发展。

苏州博物馆书记、馆长、研究馆员谢晓婷对“24小时博物馆”的运营提出六点建议:一是注册商标,包括猫头鹰的品牌标识;二是发展收费会员,增加观众的粘合度和忠诚度;三是建立联盟,可从博物馆联盟和品牌联盟两方面去尝试;四是机器人安保,可用机器人服务代替夜间的人力服务;五是增加与主馆的互动,增加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24小时”概念扩大化,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做成“24”系列。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周婧景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夜间开放机制和案例分析,认为“24小时博物馆”可暂时定义为常态化延时开放的小微型参与式博物馆。她指出,“24小时博物馆”运营的难点在于可持续。她建议,一是管理上提升夜场执行效率,探索智慧化管理;合理调整员工的工时安排,构建一日志愿者等长短不一的志愿者制度,以挖掘参与者潜能且承担社会责任为初衷;探索行业内、跨行业基于城市文化服务的夜场联动。二是展教上除了常规延时外,开发如夜行动物等适合夜场的小型教育活动;尝试由学生参与策划临时展览,开发面向学校的出借箱;探索互动展品的分级分类利用,可将其区分为绝对不可触摸、不能触摸、工作人员监督下操作、能操作四类等。

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研究馆员陈浩认为“24小时博物馆”的定义是突破常规开放时间为观众服务,并且具有规范化开放规律的博物馆。“24小时博物馆”运营重点要关注观众、博物馆和政府三个要素,博物馆是政府职能的延伸,要担负起文化自觉,重点关注中青年观众的文化需求。

新昌县博物馆馆长张斯鸿从县级博物馆可以学什么的角度,建议“24小时博物馆”着重分析参观者在每个展区的逗留时间、展品更新频率对参观者的影响、元宇宙概念在展陈上的运用等,开创可供全国博物馆学习借鉴的范本。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施杭认为“24小时博物馆”是一个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室内与户外的,人与自然对话的城市会客厅。她提出,“24小时博物馆”要重视三个“活”,一是与要密切结合生活,可以多策划针对成人参观者的展品和活动,不仅只面向儿童;二是博物馆资源要盘活,“24小时博物馆”可以和浙江自然博物院进行联动,提高活动的丰富度;三是创新能力要激活,可以鼓励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多举办融合自然、社会、人文的活动。

会上,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汇报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策划与思考,从背景、策展、运营等方面介绍了“24小时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厅局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全院党员干部职工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结晶。他认为,博物馆要积极承担文化责任,把馆藏文物资源变成文化产品,变成有趣的知识、好听的故事。“24小时博物馆”初心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办馆理念,服务时下教育“双减”,服务市民和游客希望晚间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新期盼,服务在地夜间经济,为社区凝聚人气。他指出,从博物馆运营绩效模式看,需要改变对博物馆的评价体系。博物馆不是机关,主要职能是保护遗产和服务观众,具有多重属性,需要给博物馆运营“松挷”。

“24小时博物馆”是延长时间,打破空间,让展品“活”起来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探索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离新模式的文化体验新空间。自6月9日开馆以来,已接待入馆参观群众12万多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点赞。新华社等50多家主流媒体60多篇次宣传报道,阅读流量达800余万。

接下来,“24小时博物馆”将踔厉奋发,砥砺深耕,助力“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创建,为推进博物馆文化业态创新,实现博物馆的重塑与可持续发展,打造文化夜生活新地标提供新样板。

【关闭窗口】